卧龙卧龙卧龙

跨国药企在华投资多点开花_中证网

王墨璞嘉 上海证券报

  2023年,跨国药企在全球经济下行的环境中不断寻找新机遇,而加大中国市场布局力度成为跨国药企的普遍选择,通过扩产能、助出海、强研发等方式,跨国药企在华战略布局进入新阶段。

  加大在华建厂力度

  随着健康中国行动的深入推进和普及,我国卫生健康事业成绩显著,医药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这也为跨国药企布局中国市场带来了诸多机遇。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2030年中国医药市场规模预计将超过2.7万亿元。

  今年以来,多家跨国药企在华落地新厂区、扩大产能,加大投资力度。12月初,诺华集团宣布拟投资设立第二个在华创新药生产基地,该基地预计总投资超过6亿元,并在2026年底开始放射性药物的生产。

  诺和诺德也加大布局力度,继此前5亿元投资后,今年又再追加11.8亿元用于成品车间及预填充注射笔生产线引进项目;赛诺菲则投资近5亿元,新建一条无菌灌装生产线并升级改造现有组装生产线,持续扩大胰岛素产品的制造能力和本地产能。该项目预计2024年第一季度投入生产。

  今年11月,莫德纳在华首个药厂“莫德纳中国研发生产总部项目”开工建设,成为迄今为止全国生物医药领域投资额最大的标杆性外资项目。该项目工业用地面积近270亩,总投资约36亿元。

  同月,默克宣布在华首个生物安全检测实验设施正式启用,提供从临床前开发到商业化上市所需的细胞库检定和批次放行检测等服务。该实验设施的启用,加强了默克在华多样化的生物安全检测能力,进一步满足了本地生物安全检测的需求,助力国内药企FDA认证提速。

  共享创新药红利

  随着一系列行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我国创新药企业迎来发展新机遇。目前,我国部分创新管线已呈现“井喷”趋势,创新药企逐渐进入收获期,成为全球医药供应链重要一环。

  中国生物医药公司的国际竞争力增强,“走出去”成为大势所趋,众多业内细分领域头部企业寻求出海机会,包括抗体药研发、新型疗法、CDMO等领域的头部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药企普遍存在与国际接轨的问题,与其带着优质的产品‘摸着石头过河’,不如与国际伙伴合作,优势互补,加速融入全球产业链和国际市场。”业内专家说道。

  例如,君实生物携首个国产PD-1单抗药物特瑞普利单抗成功出海美国。该药物成为美国首款且唯一获批用于鼻咽癌治疗的药物,也是FDA批准上市的首个中国自主研发和生产的创新生物药。与Coherus的合作帮助公司进一步强化药品在美国的商业化,使该药有机会惠及更多的全球患者。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拥有丰富行业经验的跨国药企与我国药企合作,助力我国原研药品全球化,以期共享创新发展红利。近期多个国产ADC药物的海外授权,就验证了这一趋势。

  以李嘉诚旗下的创新药企和黄医药为例,公司子公司和记黄埔医药与武田制药合作,成功“借船出海”。武田制药获得和记黄埔医药产品呋喹替尼的国际开发、商业化和生产权,而和记黄埔医药则可以从该笔交易中获得11.3亿美元。

  记者了解到,我国药企“借船出海”意愿强烈,跨国药企也在积极寻求与我国创新药企的合作机会。业内人士表示,跨国药企可以协同我国药企的研发和生产能力,连接自身的全球商业化能力,为其带来新的业绩增长点。例如,欧加隆与我国企业合作,聚焦辅助生殖、女性生育力、男性雄激素性脱发等领域,加快相关产品的许可引进和对外授权,加速全球患者触达药物。

  持续“做多”中国市场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也是大多数全球顶尖医药公司的重要战略市场。众多跨国药企通过加大研发等方式,努力提升中国市场在集团中的战略地位。

  多家跨国药企加速在华创新产品的临床研究和注册,快速布局新的富有竞争力的产品和管线,以期在肿瘤、免疫、糖尿病、疫苗、血制品、呼吸、神经学等领域建立“护城河”。

  各跨国药企将中国纳入全球新药研发同步进程。其中,勃林格殷格翰提出“中国关键”战略,不分治疗领域,将中国全面纳入公司的全球早期临床开发项目,加速创新药物在华与全球同步上市;诺华制药计划在3年内实现90%以上中国新药注册申请的全球同步。

  更有跨国药企直接加大在华研发投入。勃林格殷格翰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董博文透露,未来5年计划在华研发投入超40亿元。阿斯利康上海研发平台升级为全球研发中国中心,在华研发管线在研项目超过180个,其中与全球关键项目同步研发率近100%。预计未来5年内,阿斯利康将有约80个新药和新适应症在华获批。

  “中国市场占欧加隆全球销售总额的15%,对公司的发展至关重要,公司对中国医药市场的未来充满信心。”欧加隆全球高级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吴泽发表示,未来,欧加隆将致力于在中国市场与各方达成更多合作。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卧龙 » 跨国药企在华投资多点开花_中证网